个人觉得还哦哦可吧!
西班牙的电视剧挺好的,但没有看过电影,这是我看过的第一部西班牙电影,朋友推荐,觉得不错的是感情线非常的好,觉得女主男主不过分煽情,也不冷漠,就是给人很舒服的情感状态,非常赏心悦目,就是非常喜欢,特别喜欢,唯一一点遗憾就是两个人的相处时间太少了,没看够,觉得有一点尴尬,好多次都没有好好接触聊天,推荐大家去看看吧!
真的很好看。
《淹没》很赞。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特工与深海生物学家的故事,从此我了解了海洋分五层,第五层,地狱般的黑暗,没有光合作用,只有化学反应的世界。
这正是整部电影男猪脚的处境。
这种爱情在现实中很难遇见,不仅是因为人设遥远,且境界遥远。
文艺青年需要刻意培养对它的免疫力………………………………【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一美惨被虐!
James McAvoy和艾丽西亚·维坎德爱情新作《淹没》首曝正式海报!电影大概剧情是这样我,一美扮演在索马里的英国水利工程师James More,他被圣战人士当做间谍而劫持为人质。
而在劫持前不久,他和维坎德扮演的负责深海研究工作的生物学家Danielle 'Danny' Flinders相恋。
相隔千里的俩人如何挺过这样的经历?
剧照首次呈现了被当做人质的内容,一美浑身是伤!
备受折磨!
上影节第八场,唯一一部结束时没有人鼓掌的电影,因为实在是太烂了。
之前看豆瓣6.2,如果不是一美我是绝对不会去看的。
一美演技还是在线,坎妹的话好像没什么进步,感觉角色互换倒是更适合他们俩的气质,然而一美已经决定走上糙汉的道路了。
本片除了James的演技其他都说辣鸡,叙事零分,主旨零分,选角零分。
一开始觉得是探险题材,之后觉得可能是军事题材,最后发现真是不知道导演在干嘛。
两条线都烂得一匹,毫无故事性可言。
维姆文德斯还是去拍公路片/纪录片OK?
就算不说类型片的问题,这片子的主题是什么?
爱情?
信仰?
感觉文德斯什么都想讲但是什么都没讲出来,非常不德国,简直是欧洲电影的败笔。
海洋是我们的起源,也是让我们最清楚地看到毁灭的地方,它最千疮百孔触目惊心。
而这个世界某些角落,依然沿袭着他们最擅长的东西,他们最大的优点。
一方面是跨越深海为人类命运探索的焦头烂额,一方面是根深蒂固自暴自弃式的水深火热,影片的最后我看到了《英国病人》,不过比其寄托的思索要深沉得多。
战争、宗教、生物科学都是很大的话题,两小时内有机交织实属不易。
除了一美的苏格兰口音和坎妹的混血人设,完全没有出戏的感觉。
这居然是我的第一部文德斯。
“你既是多恩的崇拜者,又是信奉上帝的爱国者,不觉得心里有愧吗”。
一种有质感的诗性思维,也是构建在写实的影像之上。
很久以前看的电影了,当时期待了很久,但听说导演是纪录片出身后抱有隐隐的担忧,成片出来后,果然担忧还是发生了。
片子比较差强人意吧,但阿詹的蓝眼睛依旧让我沉沦。
由于影片内容涉及宗教,较为敏感,在此不做评述。
对于人物也不予多述,有兴趣者可自寻James McAvoy的访谈,阿詹对人物的解读很深刻。
本人在此只做导演、影片本身解读。
该导演纪录片出身,酷爱自然光、全景、定镜头。
本片在叙事上采取多线叙事,通过现实与回忆穿插构成非线性时空。
但是问题来了,回忆部分,James More和Danny从相识到陷入热恋给予的铺垫太少,让此后的难舍难分、苦苦思恋有些站不住脚。
James同Danny是因为性格相投,或者说都为信仰而活这一点认可彼此,以致相爱,但片中仅仅以两场对话为主的戏告诉观众,太轻,立不住。
比较而言,同期在tiff展映的《水形物语》就做得比较好,女主长时间给主角送鸡蛋、播放音乐、舞蹈等将彼此距离拉进,以及开篇对女主大量的孤独镜头描写为人鱼相恋做好充足的铺垫。
《淹没》对男女主铺垫不够,感情戏短暂,并且回忆段落破碎,非常意识流,导致观众对爱情的来临莫名其妙。
现实部分,通过James被捕后的遭遇和Danny因联络不上J的焦虑和海下遭遇这几组对比蒙太奇,本意是想表现双方位于不同境地的痛苦,但由于阿詹那条线太惨了,不夸大,真的太惨了,太致郁了,坎妹那条线的情绪在对比之下被严重削弱,变得非常扁平。
当镜头自J的命悬一线切到Danny时,我所感受到的不是同等煎熬,而是稍稍舒口气,然后继续担心另一条线上男主的命运。
这种平衡感的失调是非常难受的,如同在海上颠簸一般,起起落落。
最后一场戏应该是全片的高潮,但正是因为平衡失调,Danny他们被困海底到自行解救,我的内心都毫无波澜。
对于人物性格,我不做过多解读,因为我对James的解读与阿詹有略微偏差,毕竟他是读剧本的,我看到的是经过导演意识的。
这里简单阐述一下我结合阿詹解读对James的理解。
James More(突然发现这哥们同阿詹的首字母缩写也是一样的)对信仰,对政府,对国家都是无比虔诚,但他内心又拥有自己对待社会的一套准则,或者说是责任感。
因此,他去索马里,我认为,他是奔着非武力方式的,而他又是一名特工,身份暴露就会依然接受死亡。
但是,他恋爱了。
“You weren't die if you fall in love.”他拥有了爱情,所以他强迫自己活了下去。
劝解的方式没有用,所以他打开了通讯器,联系了MI6。
写到这里我不禁有些难过,这个角色也相当于是个圣人,他似Robbie又不像Robbie,James的信仰是现在时,而Robbie的信仰是过去式。
再说本子。
个人觉得,本子是好本子,但不适合改编成小说,虽然我并未看过原著,只是角色,Danny的煎熬,通过文字或许比影像更为深刻。
不过最后还是要夸一下导演。
导演不愧纪录片出身,色彩和环境音不要太赞。
色彩非常写实,阿詹的眼睛自带饱和度,我都要陷进去了。
最后一幕,当世界都变得光亮与模糊,只剩下阿詹的蓝眼睛熠熠生辉,他缓缓闭上眼,那片蓝慢慢消失,我感觉这个世界都要倾覆了。
文德斯的电影我都不喜欢,淹没我看了好几遍。
看第一遍的时候,我觉得它很好笑,我喜欢它的幽默,它是一部通俗电影。
我认为它在把信仰,或者事业,爱情化。
一个特工在非洲反恐被监禁,能熬过虐待是因为记挂着自己的灵魂恋人,就好像一些人只能接受修女都把自己当作那个人的新娘。
观众轻易地选择路径依赖,应用这种方法,甚至可以共情在人生最后几个小时里和情妇举行婚礼的希特勒。
人类有强迫症状,欣赏产生在理解之后,他们不得不去解释他们不能理解的东西,爱情可以是个比较直观的逻辑,它任性,被授权主宰所有合法性。
看第二遍的时候,我觉得它是个疯狂的科幻电影。
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主角两人曾经在那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小岛上相遇过。
真实发生的是,我们看到一个海洋科学家在轮船上焦躁地打沙袋,与此同时,一个被极端主义虐得很惨但眼睛很蓝的苏格兰人在仰头望月亮。
当我们疯狂得被剪辑艺术催眠的时候,我们决定相信,两个八杆子打不着的人,一定可以发生过什么狗屁的命运邂逅。
直到此时,决定性的一刻发生,那座小岛上的旅馆像南瓜马车一样凭空出现了。
这段莫名其妙的爱情,是在一群妄想狂中流转的阴谋论。
看第三遍的时候,我觉得它在讲,无用的爱。
特工没有害科学家被跨国生化公司绑架,也没有以1打10英雄救美。
科学家没有在海底发现什么第几道门,也没有穿越回开头把救命的关键线索泄露给陷入危机的爱人。
他们两个人,什、么、都、没、有、做。
他们两个人,甚至都没有透露出,对对方伟大事业有任何程度的认可。
两个明明拥有世界上最酷职业的人类,但是在进行一场毫无行动意义的恋情。
他们的身份就像论坛里的马甲一样,只不过这一次马甲恰巧是真的。
“我觉得你在跟踪我,我definitely觉得你在跟踪我。
”望周知,这个不叫调情,这个叫做小心我告你诽谤。
“我想在你的泳池里游泳。
”小姐,不好意思,就想让你知道我这边支持多种在线付款方式。
特工在红树林的海边成功发射了信号,应该感激制造了他假牙里微型零件的东亚童工,科学家在海底重启探测器,最好谢谢她那个临危不乱但是薪水可能只有她1/5的技工同事。
语言是不值得信任的,语言救不了中国人,深渊是实在的。
深渊吸引力还很大。
科学家说,如果机器故障了,就只能在密闭空间里静待氧气耗尽,会有好几天的时间用来独自思考。
好奇,思考的时间会有他们两人相处的时间长吗,她会思考怎么样才能走出深渊,暴走海底两万里,走到南半球的红树林(话说真的会有这种地方么)然后从水下接住他吗?
她用思考来爱,没用程度,堪比这篇影评。
但是伟大的事业不就是这样,第一个人类的祖先,披着远古的雨,从海底走上了陆地。
翻自己的记录时偶然发现五年前的今天submergence释出了一版一分钟的预告,遂翻找出当年写过的影评,再来回忆一下这部“致郁”片。
略有代入个人感情。
*由于影片内容涉及宗教,较为敏感,在此不做评述。
对于人物也不予多述,有兴趣者可自寻James McAvoy的访谈,阿詹对人物的解读很深刻。
本人在此只做导演、影片本身解读。
该导演纪录片出身,酷爱自然光、全景、定镜头。
本片在叙事上采取多线叙事,通过现实与回忆穿插构成非线性时空。
但是问题来了,回忆部分,James More和Danny从相识到陷入热恋给予的铺垫太少,让此后的难舍难分、苦苦思恋有些站不住脚。
James同Danny是因为性格相投,或者说都为信仰而活这一点认可彼此,以致相爱,但片中仅仅以两场对话为主的戏告诉观众,太轻,立不住。
比较而言,同期在tiff展映的《水形物语》就做得比较好,女主长时间给主角送鸡蛋、播放音乐、舞蹈等将彼此距离拉进,以及开篇对女主大量的孤独镜头描写为人鱼相恋做好充足的铺垫。
《淹没》对男女主铺垫不够,感情戏短暂,并且回忆段落破碎,非常意识流,导致观众对爱情的来临莫名其妙。
现实部分,通过James被捕后的遭遇和Danny因联络不上J的焦虑和海下遭遇这几组对比蒙太奇,本意是想表现双方位于不同境地的痛苦,但由于阿詹那条线太惨了,不夸大,真的太惨了,太致郁了,坎妹那条线的情绪在对比之下被严重削弱,变得非常扁平。
当镜头自J的命悬一线切到Danny时,我所感受到的不是同等煎熬,而是稍稍舒口气,然后继续担心另一条线上男主的命运。
这种平衡感的失调是非常难受的,如同在海上颠簸一般,起起落落。
最后一场戏应该是全片的高潮,但正是因为平衡失调,Danny他们被困海底到自行解救,我的内心都毫无波澜。
对于人物性格,我不做过多解读,因为我对James的解读与阿詹有略微偏差,毕竟他是读剧本的,我看到的是经过导演意识的。
这里简单阐述一下我结合阿詹解读对James的理解。
James More(突然发现这哥们同阿詹的首字母缩写也是一样的)对信仰,对政府,对国家都是无比虔诚,但他内心又拥有自己对待社会的一套准则,或者说是责任感。
因此,他去索马里,我认为,他是奔着非武力方式的,而他又是一名特工,身份暴露就会依然接受死亡。
但是,他恋爱了。
“You weren't die if you fall in love.”他拥有了爱情,所以他强迫自己活了下去。
劝解的方式没有用,所以他打开了通讯器,联系了MI6。
写到这里我不经有些难过,这个角色也相当于是个圣人,他似Robbie又不像Robbie,James的信仰是现在时,而Robbie的信仰是过去式。
再说本子。
个人觉得,本子是好本子,但不适合改编成电影,虽然我并未看过原著,只看角色,Danny的煎熬,通过文字或许比影像更为深刻。
最后还是要夸一下导演。
导演不愧纪录片出身,色彩和环境音不要太赞。
色彩非常写实,阿詹的眼睛自带饱和度,我都要陷进去了。
最后一幕,当世界都变得光亮与模糊,只剩下阿詹的蓝眼睛熠熠生辉,他缓缓闭上眼,那片蓝慢慢消失,我感觉这个世界都要倾覆了。
为什么这部电影叫Submergence呢?
大概是因为女主淹没在海底世界里,男主淹没在动荡世界里吧。
(肤浅的我)片中男女主有对生死进行过探讨,在真正面对死亡的时候,女主念着自己写的句子,企图让自己心平气和下来,她觉得,在深海里,没有人能救她,她在真正死亡之前,有五天的时间思考问题。
男主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显得更真实一点,他虽然有哭,也有被吓尿,可是他从来没有退缩和闪躲,他很勇敢。
在他执行任务(被虐)的日子里,女主是他最大的精神支撑。
一美饰演的James(好的和自己真名一样)在度假的时候遇到Dani, 一个是水利工程师职业cover 下的特工,一个将数学运用于海洋生物研究的bio-mathematician(不知道有没有记错)。
两人用了几天时间相识相知相爱,然后就各奔东西了。
James要去索马里对付一群不法分子,Dani要潜入海洋的深入进行研究。
他们断绝了一个多月的联系,也思念着彼此。
在故事的最后,Dani虽然经历了一点小事故,但还是会平安地回到海面。
James 被虐了一个多月之后,终于暴露了自己的位置给美国军队,军队铲平了这个组织,为了不被错杀,他跳到了海里。
最后的最后,我们可以看到James漂浮在海面上,也看到Dani闪着泪光的脸庞,她嘴角的微笑渐渐漾开……没错,那就是结局了,虽然我们没有看到他们重逢,但我相信他们终究会重逢的。
在故事的最后,女主依然在深海里,但她已经看到了浮上水面的希望;男主也跳进了海里,海是他逃生的希望。
人们常说,尘归尘,土归土,但海洋才是地球生命的起源,人体内百分之六七十是水,地球的71%是水,所以女主说的“That’s not dust to dust. That’s water to water”也不是没有道理。
影片用插叙的方式进行,一开始让我想到了Manchester by the Sea,虽然两部的题材不同。
后来就不会这么想了,因为到后来,插叙的技巧用得没有那么高深了哈哈哈哈……在Dani拿着手机怎么也等不来James信息而黯然神伤的时候,James正从一个小黑屋被丢到另一个小黑屋,要不然就是用手铐铐着,从一个地方被运送到另一个地方。
让我笑出声来的是,在最后的沙滩上,有个人想将他的右脚绑在木桩上,他很自觉地就把裤脚撩起来了哈哈哈哈哈哈……一看就知道被虐习惯了有人调侃这部电影说这是法鲨的男朋友和女朋友私奔的故事,还说什么“明明是两个人的电影,我却始终都有姓名”。
笑趴我哈哈哈哈哈哈,这届网友真的很可爱了……虽然我也很爱X-Men,但是我看这部电影时没有出戏,也很少想到法鲨,因为我已经淹没在一美蓝色眼睛的星辰大海里了😂Btw, happy birthday, my dear Professor X.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
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
如果海水冲掉一块,欧洲就减小,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因此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
这是当年海明威引用在自己的小说《丧钟为谁而鸣》正文前的一首十四行诗。
原作者是英国詹姆斯一世时期的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
我拿它来做本文的“定场诗”,一是因为诗好,有趣;二是因为它与今天这部电影有点关联。
《淹没》
影片出自德国导演维姆·文德斯之手。
这位大师致力于在银幕上塑造一个疏离、空虚但充满诗意的世界。
作品大多坦率冷静,情感缓慢深沉,带着一股德国人特有的严肃认真。
如这部《淹没》,依然是这个路子。
它向观众展示了一对原本来自两个世界的男女,邂逅、热恋、以及因客观原因不得不分隔两地后的故事。
整部电影涉及元素颇多,爱情、权力、教育、反恐、生命,乃至宗教、民族、信仰。
再加上导演采取的双线交叉叙事的方式,使之影片乍看上去十分“晦涩”。
但若是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则会慢慢发觉出关于影片的不少魅力。
无论表象上的摄影、配乐、光线,还是其中所包含的深意隐喻,均为上上之作。
影片的好,我们除了要其归功于导演外,还要感谢两位主演的卖力演出。
尤其是男主,詹姆斯·麦卡沃伊。
我们更习惯称他为一美。
一美在本片中的遭遇,怎一个惨字了得。
他是直接受命于英国政府的间谍,后假扮成水利工程师前往索马里进行一项任务。
没想到到达后情况有变,竟沦为阶下囚。
毒打一顿后被关进小黑屋内,吃喝拉撒全都在这几尺见方,空荡荡的房间里。
别说床了,厕所都没有一个。
至于吃的东西,更是几天都见不着一顿。
饿到奋力将手通过缝隙伸到屋外,路过的好心人给他一颗花生。
看着他用舌尖小心翼翼舔食一粒花生米,生怕吃完就再也没有的样子,我才感受到什么才是真正的饥饿。
好不容易等到监守为他送来“大餐”,怎曾想却是馊了的硬面包,生了蛆的果子。
怎么办?
照样往嘴里塞。
刚嚼了两下之后就吐了。
吐还不能吐在自己睡觉的地方,爬了两步吐在相隔不远,蝇蛆遍地的“低洼”处。
看得出为了这部戏,一美真是拼了老命。
而一美在吃苦的时候,另一方由坎妹艾丽西亚·维坎德扮演的女主在做些什么呢?
她的身份是一名研究海洋深处生命的生物数学博士。
用同伴的话说,“我们寻找的生命,其生存形式可能与人类终将在火星上的水中发现的生命一样,可能证明十亿年前,地球和火星拥有同样的生态系统,你已经触及到生命的边界了”他们所要乘坐的深海潜艇,整个欧洲就这一艘。
也就是说,女主是这个地球上真正站在金字塔顶端的科学家之一。
此刻,与一美分别之后,她正要进行的便是潜入海洋深处几千米之下的“超深渊带”
这样一位尖端人才理工女博士,又是如何与一名英国间谍相识?
由此便要谈到二人分别之前的故事,即故事的另一条线。
两人于同一处海岛度假,并相识于一场搭讪。
酷爱晨跑的一美,遇上独自在海边散步的坎妹,“嘿”“早上好”······“一会儿见?
乐意之至”
之后的故事,顺理成章。
看天看云看海,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理想。
接着郎有情妾有意,不羞不臊一起睡了个觉。
本以为只是场单纯的异国之炮,爽完之后一别两宽,从此天涯再不相见。
怎奈何实在兴趣相投,竟互相爱上彼此。
他说,我爱你,她说,我要去你的地方找你。
这一分别,便有了接下来的故事。
被囚禁时的一美,不断告诫自己一定要活下去,他还想要再见到那个女孩,回到她的身边,嗅着她的发香,看着她的眼睛,为她念着自己最喜欢的约翰·多恩《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而刚刚陷入爱情的坎妹,则因失去一美的联系无心工作,日子过得浑浑噩噩。
影片最终以开放式的结局落幕,潜入海水中逃脱的一美不知是否能成功躲过导弹的袭击而存活下来。
两人爱情的后续,自然也只能靠观众的臆断而得。
有人说,影片中对于他们爱情的描述过于平淡,不过寥寥数天,凭什么就能有如此深厚超越生死的感情。
约翰·多恩说,没有谁是一座孤岛。
是呀,大趋势下人的确终究都是会有一个伴,心底都会装着一个ta。
可这之前,其实每个人都曾是一座孤岛,都在流浪,在汪洋上飘荡,只盼与彼此吸引的另一座的孤岛相撞。
影片中的男女主,看得出都是辗转世界各地的一类人。
悉尼,伦敦,内罗毕,斯德哥尔摩···他们漂泊,他们流浪,他们内心的安定感几近于无。
男主问,春宵一度后再见到我是否有点紧张?
女主答,通常第二天我不见炮友。
就是这样一类人,当他们漫无目的漂流在世上,为生活为信仰奔波各地时,突然某天于世界的某个角落遇到一个人群中一眼就能望到的ta,内心的波澜可想而知?
基于这样的人物背景下,我认为导演的安排恰到好处,如果过多地渲染,则反而会显得过于造作扭捏。
潜水艇突发故障,面临生死的那一刻,女主显得十分淡然。
“你成为那些茫茫藻海中没有名字的微生物,我们将成为所有生命的基础,我们将进入冥府,在遗忘中溺亡,吞下海水,消除所有记忆,那将会是一场淹没。
”
在笔记本上写下这句话的时候,女主已经一个月没有联系上男主,她心里,或许已经认为此生与他都再无机会相见了吧,死又如何呢?
就让我溺亡吧,吞下海水,消除所有记忆,就让海水淹没这一切吧,仿佛从来没有过他,也从来没有过我。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电影爬虫」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吼ಠᴗಠ
#BJIFF2024 auratic; 并存着近景眩晕(细部、微粒)与远景眩晕(气氛、涌动)
2024BJIFF 不失为一种末日
摄影很美...但是...
最开始,父亲开车,女儿在后座吃泡泡糖,莫名有种《洛丽塔》的感觉hhhh
#北影节2#保利天安门中间的座位都有按摩垫哟,我以后tmd遇一次投诉一次哟,你们电影市场什么时候能管管事😊此外这电影的配乐真的很盯,前面盯得我困死,颈椎难受死,我以后一定会让每个强制按摩垫影院和我一起难受
北影节打卡。可能是我格局太小以至于欣赏无能,第一次在北影节的影院里睡得很香。
壮阔,苍凉,颓败。很contemplatif的影片,摄影加分,但不适合困的时候看。
BJIFF2024 No.3柯达胶卷拍摄,好冷酷的影像,是否太过沉闷?风格想起《寒枝雀静》,后者都更富有生机些
车子来到海边停下,我在想,你最好不是来撒骨灰的
7.3 还真是大师式电影,摄影美轮美奂,文本语焉不详,缺乏讲故事的激情让观众难以进一步接近人物。
文艺少女和她爹的流浪之旅俄罗斯滤镜八米,我已经开始看个老毛子就觉得帅了
给低分吧,不合适;给高分吧,不值当。感觉父女俩太i了,其他人也陪他们一起i。或许影片就是想广袤空旷的空间之上,构建/展现这样一种人与人疏离冷漠的关系?
14thBJIFF丨十分克制的叙事,十分不克制的视听。在寒冷的北地寻找一片海,风车巨大的风叶挡住太阳吞噬阳光,萧瑟与肃杀的环境中默然的人物,孤独的个体离群索居,缓慢的移动长镜骤变为疾速的林间掠影,转折由此诞生。露天放映的巡回影院不失为一种元电影的小小嵌入。俄罗斯电影真是自成一派。
北影节@党史馆,开头就猜到整个走向的电影,个人觉得慢镜头长镜头还挺好看,但影院至少一半人睡了,是在家里自己一个人很难看下去的电影
BJIFF 荒芜贫瘠的土地上依然跳动的心脏和暗流涌动的情绪 阳光雨雪 绿林海洋 只要活着就会感受就会爱恨 //很喜欢镜头语言 很美很梦核感
#北影节 每个人都像蓄势待发的火山,又像露出水面百分之一的冰山,冷峻的侧颜配上隽永的留白,打开车门的时候都会北边的寒冷。配乐也很喜欢,加上风景真的会打动我。可以理解所有人,理解一些细微的情感变化,但没有带入和共情,所以扣一星。其他感受1.不是所有的电影都适合大屏幕,这种艺术品2.我真的晕由远推进的镜头,摇晃、追随、固定机位都没问题,一看推进镜头就头晕……
头一回参加电影节,有点新奇。风格是安哲。
胶片颜色好好看,女生好好看,到最后一幕猛地想起开头那句“这里的水不干净”…啊…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话少,喜欢。
北影节英嘉
可能是第一次真正发现了俄罗斯电影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