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业启示录
Fekete pont,Lesson Learned
导演:巴林特·茨姆勒
主演:保罗·马蒂斯,安娜·梅索伊,阿科斯·“达丹”·科瓦奇,伊内兹·马蒂斯,加博尔·费伦齐
类型:电影地区:匈牙利语言:匈牙利语年份:2024
简介:本片是匈牙利年轻导演巴林特·茨姆勒的剧情长片首作,聚焦十岁男孩帕尔科从德国转学至匈牙利后,因自由散漫的作风与严苛校规格格不入,被贴上“问题儿童”的标签。体育老师的暴力体罚加剧了他的自我封闭,直至新来的文学教师尤西以同理心打破隔阂,与他共同挑战僵化的教育体制,展开一场关于创伤治愈与人性觉醒的无声抗争。师承超现实主义..详细 >
刚开始确实越看越困,总觉得欧洲人叽里呱啦的好嘈杂,后面越看越有意思,我从小到大受到的这种教育方式皆是如此,听命令守规矩。不光光是对教育的剖析,还有对僵化羸弱的体制,职场霸凌?社会阶级的讨论,bgm太带感了,女主在电梯前躺下,离开学校的长镜头拍的太好了
一扇自己破了然后没办法被修好的窗户,一只被困在教室里飞不出去的无头苍蝇,一个只是和别人不同好像没有在遵守规则的就被学校厌弃的“问题少年”,一个因为解释不了为什么电脑属于自己被迫把财产留下的不合群老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好像也没有任何问题,但哪里都是错的不对味的需要被修正的。但是被修正的东西从来都是我们看的到的表面功夫,真的和站在树顶的他对视的是和他同样高度的我们,不是站在树底下抬头望去的他们,也不是因为树被砍掉没办法再次爬上去的其他人。
#Locarno当代影人 3.5 特别提及,最佳表演奖
匈牙利朱同,喜欢空镜,喜欢放饭时小孩如洪水猛兽涌出来。
#SIFF27 #长三角
即使胶片拍出来的画面很美但还是看着难受。老师在办公室先是爆发扔东西接着默默被孤立的那一段特别共情。从校长到办公室里的老师到门卫,整个体制包括从上到下的每一个人都糟透了。
从开学典礼校长发言引用诗句形容天气开始,点点滴滴许多客观和主观的代入和共鸣。成长是那么痛,而人生并不会因为成长而变得容易。比如有些荒谬的起因不过是“想一个人呆着”。(让小朋友爱恨交加的诗人原来是裴多菲
电影画面是胶卷相机那种明亮柔和的感觉,但故事确是看不见希望的黑暗。从社区教育中心乱作为和不作为,到学校解决不了人就解决树,到老师只是上课,到家长只关注课业和他们自己,最后是学生在这样的体系中挣扎。最让我疑惑的事,男主的家长在哪里?放学后孩子们在干什么,家庭的关爱在哪里?电影中没有灯、空荡荡的走廊,仿佛就是孩子们内心的写照;那只猫仿佛就是男主自己,无所依靠,缺少关爱;门卫前后呼应所谓规矩的阻拦,串起了帕尔科和朱西的人生选择
导演做的都对了,就是作为这里的人感觉这简直是无病呻吟啊,有这些老师我已经可以偷着乐了好吧,但这不是电影的问题,3.5星
纪录片一般的形式,熟悉又陌生的校园,压抑、苦涩、烈日、死板,虚弱的蜜蜂在窗边垂死挣扎,老旧的电脑从来未曾开启,永远也分不清进口还是出口,不约而同的红色运动服,死掉的野猫,突然碎裂的窗户,戛然而止的教师生涯,巨大的黑点。服从、规矩、无聊、一潭死水、慢慢窒息,最后不断被修剪的木头,像极了每一个孩子。
导演见面会有观众的提问,恨不得把所有意象都问了一遍,跟从考场上下来对答案似的,简直让这部电影的意义更加升华了,讽刺至极
三星半。新人新作,虽是老生常谈的主题,但拍得沉得住气。有个数据,更换教室整面落地窗需要5000欧
非常喜欢胶片拍摄的质感,节奏上有很多可取之处,比如说同一空镜在不同叙事之后的留白很有意思,以及部分令人感到提心吊胆的时刻又总能有令人轻松的桥段,看得很舒服。只是school play的部分虽然演出效果很惊艳质感很好,穿插在中间也略显不明所以,也可能是我愚昧
聚焦在教室和办公室的两层规训,纪录片般的平铺直叙,一群人跑向食堂的画面挺有共鸣的,但可以处理的更狠点
兩顆孤星,曾經都相信「我依然願意借給你我的光」,現在都明白「我也只是一顆寂寞的星星」。
映后见面会导演说放弃了政府的funding得以自由表达,这就很拉分
本以为主题在儿童教育问题,没想到呈现的形式和段落更像是在批判系统。多次反复的争论,完全客观白描的记录形式,影像力量铿锵有力,冗长的文字段落是必不可少的情绪助推剂。结尾落在砍树那里恰到好处,没人知道那天他爬上树后发生了什么,反正从权威的视角看,爬了树把树砍了就行(不过看的时候还是在想,淘汰树跟淘汰人比也算好的了…)。
还不错,推荐
果然同样体制的国家味都差不多,真的压抑
钢琴曲是背景,是氛围,是间奏,是上下课铃声,是孩子的梦魇。窗前的飞虫是害虫,是杂音,是无处遁逃的脆弱生命。影片从一组空镜长镜头开始,一扇窗户从高空坠落砸碎了静谧,校园看似平静,但已然不同。对不合理规则的强调不是教育,是随意用权力将天性弯折成他人意志的形状,但生命本是“生长于野地/不受约束的自然之花”。帕尔科爬上树顶的镜头看到了卡尔维诺与特吕弗的影子,但影片比《四百击》更进一步,同时将镜头对准了老师与学生,并用一扇破损的窗户将体制与社会也纳入其中。这不仅仅是关于孩子的疼痛青春,而是讲述那名为“规则”的大网如何压制、规训本真的生命。片中那一段戏剧舞台摄人心魄,如误入的幽灵展露出灵魂的一角。